目前,外卖小哥作为新时代的“产物”,以服务大众为主。为赚取每单不足5元的配送费,他们常常风雨无阻,不论严寒酷暑,准时达就是他们的信仰。不过,同样作为现社会的一员,他们同样也有苦恼。他们希望建立属于自己行业的协会,保障自己应有权益。
《北京青年报》日前报道说,在每天“争分夺秒”赶着配送,却时常面临“平台定位偏差”“一个投诉丢了周奖励”的压力下,一些外卖骑手渴望在有关部门注册成立一个行业协会,为大家提供更好的培训、帮助和保障。
笔者查询的事件案例如下:
1、计算时间和距离“缺斤短两”
技术的发展,让外卖辐射的区域更大,地点定位和送达计时显示得也更加准确,正因如此,骑手的工作强度也越来越大。
最近两年,各外卖平台逐步降低了送餐的单价,从每单最低6元下降到不足5元,像过去那样月入过万的骑手越来越少。骑手们要想挣更多的钱,就要跑更多的订单。对于骑手来说,接单的压力主要还是在送餐时间上。因为平台给出的送达时间是从商家接单开始,商家出餐后,骑手取餐、送餐,相当于商家和骑手是一个接力棒,商家出餐慢,消耗的时间就必须由骑手给“追回来”。
2、当日成果好坏取决于是否“差评”
因为客户的原因填错了地址却被打上了差评;因为是饭菜偏咸偏淡影响了口感却也给外卖小哥打上了差评......外卖小哥的差评如此随意,可任由评价,而平台在后续的审核之中也没有合适的制度来维护自身的权益,过于强调对客户的服务而少了对外卖员的保护,这样的举措比劳累更加的辛酸。
组建外卖协会 折射外卖小哥的权益保护期望
《南方日报》发文表述, 渴望注册成立行业协会,折射了现有模式下外卖小哥对保障正当权益的诉求。换一个视角,更好地保障外卖小哥正当权益,实际上也是在保障用户和消费者的权益。在刚性的考核机制下,看似保障用户和消费者权益的投诉反馈机制,反倒有可能加剧外卖骑手与服务对象的冲突,以致酿成惨剧。
行业协会的存在,可以给外卖小哥更多集体话语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个体面对平台表达权益诉求时的相对弱势地位。不过,从之前的一些案例中“亡羊补牢”,应该清晰认识到,在改变某些不合理的考核机制上,平台有足够空间去主动作为,由此也能让平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具竞争力。
当然,外卖平台始终作为外卖员的雇佣者,理应为外卖小哥的权益做出相应的举措,同时这也是体现互联网新业态的必然要求。所以,平台的举措不应让外卖员更快,而是“稳”下来,“慢”下来,让服务更好,让诉求得到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