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敦化华图

首页 > 吉林华图各分部备考文章专栏 > 敦化华图

医疗招聘:发热的知识

敦化华图 | 2021-07-10 10:07

收藏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一)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体温一般为 36~ 37℃ ,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稍有波动。 在24 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 1℃ 。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 老年人因代谢率偏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 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

  (二)发生机制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1.致热源性发热

  (1)外源性致热源:外源性致热源的种类甚多,包括:①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②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③抗原抗体复合物;④某些类固醇物质,特别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产物原胆烷醇酮;⑤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 外源性致热源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而引起发热。

  (2)内源性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 一方面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温阈) 上升,导致产热增加;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 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2.非致热源性发热。(三)临床表现1.发热的分度  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低热 37.3 ~ 38℃ ;中等度热 38.1 ~ 39℃ ;高热 39.1 ~ 41℃ ;超高热41℃ 以上。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1)体温上升期:体温上升期常表现为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 该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

  (2)高热期:高热期是指体温上升达高峰之后保持一定的时间。 如疟疾可持续数小时,大叶性肺炎、流行性感冒可持续数天,伤寒则可为数周。 在此期中体温已达到或略高于上移的体温调定点水平,体温调节中枢不再发出寒战冲动,故寒战消失;产热与散热过程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3)体温下降期:由于病因的消除,致热源的作用逐渐减弱或消失,体温中枢的体温调定点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产热相对减少,散热大于产热,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此期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

  (四)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  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 39 ~ 40℃ 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 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 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  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 体温常在 39℃ 以上,波动幅度大,24 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 2℃ ,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 可持续 1 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  体温逐渐上升达 39℃ 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  体温急剧上升至 39℃ 或以上,持续数天后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地交替一次,可见于霍奇金病等。

  6.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