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瓷器
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送许屯田诗》
1. 五大名窑的特点
汝窑(河南) | 青瓷 | 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宋瓷之冠。 |
官窑(河南) | 青瓷 | 造型古朴、典雅,釉质淳厚、匀润,釉色温润如玉,纹片如宝石冰裂,器口微微泛紫,底足褐色如铁,“紫口铁足”。 |
定窑(河北) | 白瓷 | 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
钧窑(河南) | 青瓷 |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
哥窑 | 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 |
2. 窑变
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
3. 青花瓷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属釉下彩瓷。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云锦 | 南京 | 始于宋朝,以多彩灿烂变化如云霞而得名。工艺有“妆花”,“织金”,“金宝地。” |
蜀锦 | 成都 | 汉代至三国,四大名锦之首,“东方瑰宝,世界一绝”,“锦上添花”特指蜀锦中的“铺地锦”。 |
宋锦 | 杭州、苏州 | 始于隋唐,兴于宋代,主要品种有大锦、盒锦和小锦。 |
壮锦 | 广西 | 始于宋代;色彩以红、绿、黑、黄为主,多以红色为背景。 |
苏绣 | 苏州 |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 |
湘绣 | 长沙 | “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 |
粤绣 | 广州 | 《百鸟朝凤》为代表作,创始于黎族。 |
蜀绣 | 成都 | 与蜀锦并称“蜀中之宝”。 |
二、锦绣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咏绣障》(唐·胡令能)
三、汉服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秦宫诗》(唐 李贺)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的服侍。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
汉服中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时候,就自然形成了领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领”;交领的两直线像交于衣中线左右代表传统文化的对称学,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
汉服的领型最典型的是“交领右衽”,就是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在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衽,本义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这就是汉服在历代变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变的“交领右衽”传统,也和和中国历来的“以右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免费领取考前资料详询:0433-891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