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授课中大部分老师都会讲一种方法,叫做表达倾向法。一般会在讲主旨概括题时提到这个方法,但是其实这个方法可以用在很多题型当中,可以把这个方法看作一种做题的思维,即一种思考的角度。
一、方法简介
表达倾向法即做题时保证正确答案的倾向性和文段倾向性一致。倾向性都是通过文段中的词语体现出来的。
①消极的倾向性
表达否定意味的词汇
“从表面上看、看上去、似乎、好像、所谓的、遗憾的是”
②积极的倾向性
表达肯定意味的词汇
二、使用范围
1、表达倾向法和主旨概括题
【例题1】旅行是什么?德波顿并不想急于提供答案;旅行为了什么?德波顿似乎也不热心去考求。但释卷之后,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得到一种答案——这答案,既是思辨的,也是感性的;既酣畅淋漓,又难以言说。因为它更像是一种情绪,令人沉醉而不自知。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
A.读者读后会得到模糊不清的答案
B.读者领略到了德波顿的淡然无为
C.德波顿没有解答读者提出的问题
D.德波顿给了读者宝贵的精神享受
解析:这是一个主旨概括题,文段中的答案里出项了一些词语,“思辨”、“感性”、“酣畅淋漓”、“沉醉不自知”,这些词都表现的是积极的感情色彩,所以只有D和文段一致。
【例题2】从1901年到1961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完全为欧美白人垄断;60年代以后亚、非、拉美作家居多数;90年代则完全没有欧美白人作家获奖。而60年代以后正是欧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这是否意味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使文学作品失去人文魅力?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科技高度发展可能使文学中的人文精神走向浅薄
B.不排除技术和科学的干扰,就没有优秀文学作品
C.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产生在落后的国家和地区
D.科技发展是以文学作品丧失人文魅力为代价的
【答案】A
【解析】文段最后句为主旨句,是不确定性语气,所以A符合。但D干扰性比较强,就可以用表达倾向法排除,“丧失”、“为代价”这些词有消极倾向,和原文倾向性不符。
2、表达倾向法和细节理解题
【例题3】《你幸福吗?》在《新闻联播》连续播出了8天,引起网络热议,以“你幸福吗”为关键词的搜索,也有超过5600万的词条,而最开始爆红的无疑是那位回答“我姓曾”的大爷,很难想像,这样的“雷人回答”在以前的央视能否播出。
对这段信息的提炼不恰当的是( )。
A. 这档节目颠覆了许多人心目中对央视的传统印象
B. 央视新闻与普通人之间的语境存在巨大差别
C. 《新闻联播》每一次细小的改变都会引发舆论的关注
D. 央视新闻开始将麦克风交给普通人,倾听他们的声音
【答案】B。
【解析】正确答案为B,可以从表达倾向的角度去排除,文段论述“你幸福吗”是带有积极倾向的,B 和原文倾向性不一致,错误。
3、表达倾向法和逻辑填空题
【例题4】很多大学生希望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稳步发展,可是也有许多人不愿________,他们有相对稳定的家庭背景,有工作能力,却在寻找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按部就班
B.墨守成规
C.人云亦云
D.步人后尘
【答案】A。
【解析】四个成语中只有“按部就班”有中性和偏贬义的倾向,其他三个都是明显的贬义倾向成语。文段并没有消极倾向性,所以BCD均排除。
4、表达倾向法和态度观点题
【例题5】对后现代文化有一种概括,就是:中心变成了边缘,系统变成了断裂,整体变成了碎片,深度变成了平面,价值变成了虚无。在后现代艺术中,复制取代了原创,操作取代了想象,破碎取代了整体,过程取代了作品。艺术形象完全变成了模型的模型、模仿的模仿。
这段文字反映出作者对后现代文化的态度是( )。
A.欣然认同
B.不能接受
C.勉强接受
D.不置可否
【答案】B。
【解析】文段中的词语“中心变成了边缘,系统变成了断裂,整体变成了碎片”,都是积极倾向的词语变为消极倾向的词语,所以是让作者无法接受的。
表达倾向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在不同的题型中都可以应用,能够快速的帮助我们排除干扰项。也是解题的一种角度。所以做题时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考虑,可能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