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公考生在做言语题目时,都容易出现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明确排除了两个选项,在剩下的两个选项中左右摇摆,最终跟正确选项擦肩而过。这样的情况也成为了很多考生在备考时的痛点所在,所以接下来通过一道考试真题帮助大家突破难点,摆脱纠结。
【例】 我们要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教育的内容。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
A.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条件
B.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条件
C.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是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条件
D.学习先进科学知识是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条件
【华图提醒】文段通过递进关系强调我们在技术上想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需要首先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按照同义替换时“话题(主体)一致,意思相符”的原则,只有C项具体提到中小学教育这一话题,且意思与原文相符,故答案为C项。此题难度并不高,大部分小伙伴也可以准确选择答案。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小伙伴会纠结B项。原因是小伙伴对比选项时,按照从A到D的分析顺序,阅读到B项时,会感觉意思是符合文段的,认为其是对文段递进前后内容进行了总结(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结合就是教育),从而形成思维定势,进而忽略了后面的选项。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C项时,会发现C项更符合文意。因为我们知识点中明确强调“递进之后是重点”,也就是说作者在侧重强调中小学教育的质量,所以此时小伙伴应该提醒自己,B项意思虽然感觉与原文相差不大,但是主体话题是否具体?当小伙伴有了这个疑问,就会发现B项的主体并不具体,那么这个时候再观察其他选项,如果其余选项中有针对文段的具体话题的(如C项),再考虑其意思是否符合文段,此时会发现C项不仅意思符合原文,而且主体话题更具体,体现了文段的侧重点,对比过后B项就很容易排除了。
当然,有些小伙伴可能会思考:“如果我观察剩余选项发现并没有具体选项,那么B项这种笼统选项可以选择吗?”答案是可以选择,如果选项中并没有具体且意思相符的选项,那么笼统选项是可以退而求其次去选择的,这正是我们在课程中给大家强调言语科目替换答案时“对比择优”应试思维的体现。
总体而言,在做言语主旨类题目的时候,找到主旨句后,根据“话题(主体)一致,意思相符”的原则进行同义替换是准确且快速解题的“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