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扶余华图

首页 > 吉林华图各分部备考文章专栏 > 扶余华图

2022年吉林公务员申论:“饭圈”乱象,树立正确追星观,点燃少年强国_扶余华图

扶余华图 | 2022-04-24 14:35

收藏

 

 

申论热点材料阅读

  【背景事件】

  近日,针对流量至上、“饭圈”乱象、违法失德等文娱领域出现的问题,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等部门重拳出击,分别印发通知,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这一新闻再度将“饭圈”文化的话题推上风口浪尖。

  “饭圈”文化本质上是偶像工业文化的衍生品。偶像工业文化的“财富密码”在于贩卖梦想,将才能平庸的人打造成流量偶像。沿着这条思路发展,唱功、演技、舞蹈或主持能力都不那么重要了。艺人可以不用追求任何一项技能上的出类拔萃,而是靠着工业流水线来包装人设就能走红。

  其实,这一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已日渐显露疲态。沿着偶像工业轨迹成长起来的艺人随着年龄增长,粉丝黏性逐渐降低。由于没有出众的技能赖以立足,就必须靠不断粉饰人设取悦粉丝来维持商业价值。长期名不副实,这些偶像心理上就会出现巨大落差。流水线顶端的造星工厂运营者也利用流量偶像能力疲软而对资源过度依赖的特性,对他们进行人身控制。长此以往,铤而走险违法犯罪或心理崩溃自残自杀的事件层出不穷。应该说,在偶像工业和流量经济泡沫一般的繁荣里,深藏着商业资本逐利的本质属性和对人性的扭曲摧残。

  【提出观点】

  “饭圈”文化被当今社会多形容一些不太好的追星现象。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去其糟粕。让真正对当代社会有积极正能量的人成为“明星”,发挥榜样的力量,针对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加强引导,丰富其精神世界,塑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综合分析】

  饭圈文化已经存在许久,是粉丝追星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在“流量至上”畸形导向下,应援打榜、刷量控评、群体对立、互撕谩骂等“饭圈”乱象逐渐进入公共视野,引发舆论关注。前不久,某艺人因涉嫌强奸罪被依法刑事拘留,其粉丝不仅没能消除对所谓“偶像”的过度崇拜和迷信,反而在网上胡言乱语甚至组织所谓“救援群”“探监大队”等。以致社会公众在震惊“饭圈真乱”的同时,也大声疾呼整治“饭圈”乱象。

  “饭圈”乱象俨然已成一种“社会疾病”,其恶劣影响人所共见。整治“饭圈”乱象刻不容缓,而且必须要花大力气务求实现标本兼治。事实上,相关整治工作一直在持续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饭圈”可以有但一定不能变成为恶的怪圈、坏圈。加强“饭圈”乱象问题治理符合正向利益诉求,势不可挡的整治行动一定会牢牢踩住撒野“饭圈”的刹车,还公众一个清朗网络环境。饭圈互撕之风作为粉丝不良文化的代表备受诟病,“冲突”和“对立”的单一思维方式裹挟着青少年越行越远,严重破坏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侵蚀着低龄青少年粉丝的价值观。所以,整治“饭圈”不良的社会影响必须予以剔除。

  【提出对策】

  为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压紧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切实突破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巩固和扩大专项行动成果,重拳出击解决“饭圈”乱象问题,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明确相关原则和规范行为。要求从事相关工作者必须建立基本的公民意识,掌握公民基本常识、基本道德、基本规范,养成遵纪守法意识和行为,恪守社会公序良俗,遵从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期要接受基本的艺术教育,对艺术的基本知识、文艺界的优良传统、文艺的德与艺的关系、从艺的基本守则、文艺界核心价值观等等,都要有所学习和掌握,遵守行业的职业道德。要以德立艺,以艺立人,德艺立身。

  其次,完善行业管理体制与机制。包括设立可行的行业准入门槛和退出机制,形成有效的舆论监督监管制度。制定可行的市场过滤机制,使凡有突破以上三个底线者均受到机制的制约,并且更多地使这种设置前移,在其击穿底线前就能得到有效防范和抵制。应该赋予行业组织和行业协会更多更大的市场裁量权。文艺播出、演出、传播平台对明星、偶像,不仅只有造星的责任,更有塑星的职责,“唯艺术论”的单一标准要改变成为“德艺双馨”的标准。

  再次,整顿相关平台,净化市场运营环境。文艺企业、制作机构、市场主体必须改变唯利是图、利润至上的一般市场规则,要把文化产品视为一种独特的精神产品。必须普遍地在文化企业中推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市场监管要增加对文化企业特殊的社会效益的监测和检验的手段、指标和评价标准。

  最后,加强对饭圈、粉丝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教育与引导,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其中最重要的是青少年和社会群体的美育教育。饭圈的极端化行为和非理性行为根本上在于美育的缺失。只有一个对美失去基本常识、基本判断力,缺乏美丑辨别能力,对艺术的本真价值缺少认知的青少年才会出现对肤浅的偶像产生盲目的崇拜。美育的重要性在饭圈现象里给我们从反面做出了重要的警示。只有加强对青少年乃至全社会的美育,使人们具有认识什么是真美、真艺术,能洞悉艺术与真善美的关系,有辨别能力,不丧失是非观、价值观、国家观、历史观、艺术观、美学观,有良好的审美趣味,才不会盲目崇拜、疯狂追星。
 

【思维导图】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