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同白驹过隙,一闪而逝。在很多同学还在感叹的时候,还有很多的小伙伴已经开始准备今年注定要来的国考了。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个现象很有趣,大家都觉得类比推理题简单,这和我们老师的感觉不谋而合。但渐渐我发现,此“简单”,并非彼“简单”。
老师觉得简单是因为我们老师知道,在类比推理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已经给出的这一组词,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只要能将外延、内涵、语义、语法这四大类逻辑关系认真理解,类比推理就再无障碍。
但学生觉得简单,可不是这样。而是因为他们过于痴迷造句子,所有的题都选择用造句的方式去做,既省时间,又看起来很通顺,所以觉得简单。因为基本上一组类比推理中的两个词,大部分都可以通过造句子的形式将两个词进行连接,如:“易拉罐:拉环”,很多同学会通过造句子进行解释,说成是“易拉罐上有拉环”,进而选出选项。
但是,细心的同学应该会发现,通过这种凭空造句子的方式做出来的类比推理,在正确率上很难保证,甚至出现一些题,越是读起来通顺,就越容易错。一些新学习行测的同学,经常会用造句子的方式来做类比推理题,导致这样一种情况出现,就是选起来容易,想要正确却很难。
那么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深层次的剖析一下,这种用造句子做类比推理题的方法,到底,缺点在哪?
我们来看一下这样一道题:
铁匠∶火炉∶镰刀
A.医学家∶试管∶药剂
B.记者∶摄像机∶新闻稿
C.科学家∶科技文献∶新产品
D.网民∶互联网∶营销
在这道题当中,我们先用造句子的形式来看一下,题干中可以造成这样的句子,“铁匠在火炉上打造镰刀”。
A选项:“医学家在试管上制作药剂”,句式不通顺;
B选项:“记者在摄像机上做新闻稿”,句式不通顺;
C选项:“科学家在科技文献上做新产品”,句式不通顺;
D选项:“网民在互联网上做营销”,句式通顺,看起来和题干一致。
所以很多同学选择了D选项,还会暗自窃喜,还说不简单?
如果你也是一样,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回头来认真的剖析一下这道题。看看题干和各选项,分别都是什么逻辑关系。
先看题干:“铁匠”是一种职业,“火炉”是 “铁匠”使用的一种工具,而“镰刀”,又是“铁匠”通过“火炉”上制成的成品。三者之间是职业、工具和产品的对应关系。
这才是深度分析的词和词之间的逻辑关系。
进一步分析选项。
A选项:“医学家”是一种职业,“试管”是“医学家”使用的一种工具,而“药剂”是“医学家”使用“试管”制成的成品。三者之间同样是职业、工具和产品的对应关系。与题干一致。
B选项:“记者”是一种职业,“摄像机”是记者使用的一种工具,但是“新闻稿”却并不是“记者”使用“摄像机”制成的产品,“摄像机”制成的产品应为“视频”,所以B选项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
C选项:“科学家”是一种职业,“科技文献”是科研成果,而并非为一种工具,所以从词的逻辑关系上,C选项也不符合我们的题意。
D选项:“网民”首先就不是一种职业,“互联网”对于“网民”来说确实可以算作一种工具,但是“营销”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产品。在逻辑关系上,与题干根本不一致。
经过对比词汇之间的逻辑关系上我们发现了问题所在:虽然用造句子这种方式上,可以造出来看上去很通顺也很合逻辑的句子,但是经过仔细的对比观察之后就会发现,从词汇的逻辑关系来看,却往往不同。
所以造句子的方式对我们来说并不可靠。
其核心问题就是,一旦我们使用造句的方法时,往往因为有了句子的存在,就绕过了对于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考查,这才是最致命的。我们看一下考试大纲就会知道,类比推理的定义是:给出一组相关的词,要求通过观察分析,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组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这个“逻辑关系”才是我们考试当中考查的核心,而不是句子的通顺与否!
所以老师在这里想跟大家说,大家在做类比推理时,尽量减少使用造句子的方式做类比推理题,如果实在想用造句子这种方法的话,那一定要把握一下几个原则:不悖常理、语句通顺和句式一致。同时也要兼顾对于逻辑关系的分析和验证,才能做到造句子的快速作答与正确率上二者兼有,大家一定要切记。
同时,如果真的想保证类比推理正确,还是需要对词和词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清晰的把握。
如果还有同学对于类比推理当中的一些逻辑关系不太明了的话,可以报一个基础班,系统的去学习一下,让自己在判断推理上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