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是国家各级行政事务的直接组织者和管理者,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其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国家政权的正常运转和政府的形象。正确认识、深刻分析当前公务员队伍心理问题的特征及成因,深入研究提高公务员心理素质的政策措施,加强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问题】
公务员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成因
目前,我国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少数干部的心理状况与形势、任务不适应,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不幸,也给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心理亚健康比重较大,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工作倦怠,部分人还会呈现抑郁甚至焦虑状态;心理差异性特征明显,女性公务员、级别较高公务员的心理素质相对较好;由心理痛苦引发身体不适的趋向日益加重。特别是抑郁、焦虑、职业倦怠等问题相对突出,若不能有效排解,可能导致对工作的兴趣减弱,敷衍、搪塞、推诿,效率不高,工作失误增加等问题。
【原因】
公务员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竞争加剧,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如果人们的心理状态滞后于急剧变化的社会状态,就容易出现心理落差、心态失衡。二是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一些人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官阶高低为标尺,或参照官阶级别来衡量其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容易在人事问题上出现情绪过度反应。三是传统的“面子文化”渗透到一些公务员的日常社会生活中,严重的自我防御阻碍了思想感情的正常沟通和交流,长此以往容易产生紧张、疲惫、孤独、失落等心理困扰。四是一些青年公务员缺乏艰苦的社会历练和严格的党性锻炼,一旦工作受挫,容易出现失落、抑郁、焦虑、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
领取免费学习资料,获取最新考情考态,添加柳河华图小客服微信19969533095,电话:0435-7581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