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屡陷“传销门”引起广泛关注,有人说大学生辨别能力差,有人说传销无处不在,针对这一现象你怎么看?
【华图版参考解析】
对于“传销”我们并不陌生,这个毒瘤谋财害命、荼毒百姓早就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近年来我们发现“传销”对大学生群体的戕害,开始呈现上升趋势,甚至还会演变成刑事案件,影响社会稳定,这应引起我们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吸引这些“天之骄子”步入传销难以自拔呢?又该如何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悲剧呢?
第一、大学生虽然有文化,但是刚刚踏入社会,社会经验欠缺,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求职心切,很容易上当。
第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缺乏,再加上强大的就业压力,导致大学生在面的网上的“高薪工作”时往往欣喜若狂,根本顾不上分辨其中的漏洞和陷阱。
第三、传销组织本身的特点,传销组织的发展过程往往是“杀熟”,大学生把亲戚朋友都招引进来,即使后来醒悟,却已欲罢不能,没有退路,只能继续往下做。
传销害人害己,虽然防范传销的警钟长鸣,但依然不断的有人陷入其中,家庭破灭,负债累累的不胜其数,遏制传销我们还需要做出以下努力:
第一、强化政府主体责任,确保打传工作取得实效。按照“党委政府领导,政法委牵头,公安和工商为主力”,相关部门配合”的打击传销领导机制,牢固树立一盘棋的观念,加强部门间和地区间的协作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的良好工作格局,确保打击传销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第二、开展多载体立体化宣传,营造打击传销良好氛围。充公利用电视、报刊、广播、互联网等媒体,扩大宣传覆盖面,构建多媒体立体化宣传格局,形成对传销组织的"软"遏制,推动信息共享。
第三、大学生要学会辨别真伪。对大学生来说,社会经验少,要尽量避免从不规范的网站、APP寻找工作。在求职过程中,应当擦亮双眼,注意甄别招聘信息的真伪,特别是对招聘企业的具体地址、电话号码、经营性质、资质信用等情况更要仔细核实,确认其合法性和真实性后再做决定。如果发现招聘信息是虚假的,应在第一时间举报,让非法传销组织无机可乘、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