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投资、出口势头的减弱,消费的拉动作用受到空前重视,“扩大消费”成为经济生活中的热门词汇。当前,深挖内需、消费驱动更是成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着力点,其意义不言而喻。
然而,在举国上下“扩大消费”的热潮中,一个令人担忧的阴影也在渐渐扩大——“消费异化”,近些年不断抬头,正在悄然侵蚀我们千辛万苦取得的改革发展成果:超越资源约束和生态承载的破坏型消费,盲目冲动、快买快扔式的抛弃型消费,无视他人感受、挥霍无度的炫富型消费……这些消费行为不是以满足人的正常、合理的需求为本,而是以刺激人的虚假欲望为本,早已滑入消费异化、消费主义的泥潭。
社会如若被异化的消费所裹挟,人们的情感、尊严、道德就会发生扭曲。更不用说,集中于社会特定人群的消费异化行为,极易扭曲社会心态、激化社会矛盾,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遭受冲击。
无疑,扩大消费而不注意同时遏制消费异化,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将不可持续,改革发展的成果也将大打折扣。令人欣慰的是,我国近年来不断推出相关措施治理消费异化,如整治公款消费、打击过度包装,同时积极提倡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然,完善可持续消费的顶层设计、让每个消费者都接受可持续消费的理念,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当前,消费异化的各种表现究竟如何,根源何在,如何治理?
一、“消费异化”侵蚀改革发展成果
从“情”变成“祸”,人情消费异化成面子型消费
礼尚往来本是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人情消费变成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负担。如今,人情消费不仅礼金数额攀升,而且送礼名目繁多。原来亲戚朋友无非是婚丧嫁娶随礼,现在则增加了百日宴、周岁宴、寿辰宴、升迁宴、开业宴、升学宴、参军宴、乔迁新居宴,等等,一些地方的人情消费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有群众说,人情消费已经从一份“情”变为了一场“祸”,危害实在不浅。
人情消费主要源于国人的面子问题。人们的消费行为更在乎在熟人面前展示,以此提高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进而形成攀比,属于异化的消费心理。
二、过度包装一年超过4000亿元,破坏型消费十分惊人
礼品包装不仅让消费者掏了冤枉钱,更是浪费了资源,给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根据相关统计,全年平均下来,我国各类包装物的产值约为1万亿元,其中直接废弃的占40%,约为4000亿元,资源浪费十分惊人。
三、追求时尚、追赶潮流,盲目、冲动的抛弃型消费
随着手机、掌上电脑、数码相机等电子消费品的普及,“充电器烦恼”可以被视为快买快扔式消费弊端的集中代表。据统计,我国每年被替代的手机将达3.3亿部。这也意味着,每年闲置出来的手机充电器超过3亿个。
尽管越来越短的更新换代时差,让不少热爱苹果产品的消费者吃不消,但依然有不少“果粉”花数千元为保鲜期不到1年的苹果产品买单。我国平均每年淘汰近7000万部手机,50%的用户在一到两年之间就更换手机,有近20%的用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更换一部手机。
抛弃型消费主要源于年轻人追求时尚、追赶时髦的消费心理。但是,盲目、冲动的消费行为不仅会加重生产负担,同时还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四、“买的是身份”,个人消费异化为炫富型消费
有人省吃俭用买奢侈品,有人大肆挥霍购入奢侈品,也有人刻意用买来的奢侈品向社会公众“炫富”,专家指出,在社会各阶层收入鸿沟拉大的现状下,一些人的“炫富”行为对曾经崇尚平均主义、提倡共同富裕的公众构成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产生了对某些暴富者暴富手段不光明的义愤,对一些富人缺少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的不满。这样的异化消费行为多了,将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冲击。
五、“买的人不用,用的人不买”,官员消费异化成腐败型消费
在一些高端礼品行业存在着“买的人不用,用的人不买”的现象。这些商品的消费,变异成权力和金钱的催化剂,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腐败现象。
在这些歪风邪气的侵蚀下,不少领导干部“嫌贫爱富”之风也日益见涨,他们乐于和富豪大款交朋友,私下拿权力换资源,满足其奢华消费的私欲。有一些官员打着公务“便利贴”,给家人买东西开公家发票、私人宴请单位买单、私人出行用公车、拿着公款出国旅游……公务消费异化成了腐败消费、权力消费。
对于腐败型消费,应从源头上引导和遏制。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无论是个人送礼还是公款送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比排场、讲气派的现象均有所缓解。但这是长期形成的一种习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引导社会风气之外,要进一步完善约束机制,从根源上杜绝此类腐败型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