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事业单位备考资料

首页 > 吉林政法干警 > 备考资料

公共基础知识——如何让文章写作更有“动感”

吉林华图 | 2024-11-30 09:08

收藏

  因为文章的要素并非一成不变的,事实上,任何一篇文章在结构、内容、语言上都会有跌宕、起伏、虚实、详略、长短、快慢、抑扬、点面、粗细等的细微变化,这种“变化”在本质上就是“动”,有了动,我们便可以说文章有“动感”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文章的动感同书法、绘画、音乐里的动感在底层逻辑上并无二致。

  动感是文章审美的一个标准。

  文论家常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不错,从这句话里,我们就能看出,读者历来就喜欢有动感的文章,不喜欢平铺直叙的文章。古人常说:“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袁枚《随园诗话》)所谓“错综”“曲折”,彰显的就是动感。高明的写作者都善于制造动感,因为有了动感,文章更加扣人心弦、引人入胜,黏住读者。

  文章的动感表现在哪里?

  我的理解,主要表现在结构、内容和语言的变化上。

  1.情节上的“跌宕起伏”。

  情节,本来是小说里的要素,这里专指文章各表意模块的组合,也可以说是结构,如开头、正文、结尾;起因、经过、结果,或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模块的节奏组合。

  读小说,相信谁都不喜欢平铺直叙,肯定是情节越跌宕起伏越觉得过瘾。同样的道理,读文章也需要表达节奏上有变化,给人以跌宕感。倘若行文节奏像直线一样展开,那读者只用看一眼就足矣。

  在文章里,节奏变化是如何体现的?

  其实很简单,文章不同部分都有不同的节律,有的简洁明快,有的曲折含蓄;有的深入细致、意味深长,有的一针见血、点到为止;有的干净利落、意尽则止,有的引起思考、耐人寻味。这些具有不同节律的语义模块有序组合起来,就产生了节奏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形成跌宕感、起伏感。

  2.内容上的“虚实详略”。

  文章是由不同语意单元构成的,每个单元各有自己的表述对象和主体。主体不同,表述方法就不同,有的急、有的缓,有的详、有的略,有的重要、有的次要,有的抽象、有的具体,有的写点、有的写面,有的写虚、有的写实,不一而足。

  因此,在行文中不能等量齐观、平均用墨,写成一样的大小、一般的粗细。动感强烈的文章,在内容安排上,要根据事情的特点,体现出主次、虚实、详略、点面、轻重、缓急上的搭配和变化,该大笔勾勒的,点到为止、一笔带过、该着意表述的,浓墨重彩、刻意渲染。就像画水墨山水画,墨的焦浓重淡轻,画中物体的虚实大小,得根据主体内容而定,有动态变化,才能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3.语言上的“抑扬顿挫”“快慢相生、张弛有度”,这是写作节律的基本准则。

  一篇文章的动感,还表现在语言速度、修辞、韵律、音量、句式结构的变化上。一些文学大家,常常运用多形式的修辞方法、句式结构,使用双声、叠韵、儿化、叠音词创造节奏感。比如,冰心的散文就很注重语言的音乐性,她的文章读起来极具动感。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有极富动感的语句,如“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这段话句式长短搭配,运用了词语排比,节奏明快、动感十足。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