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二节 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方面,二是教育的管理系统方面。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二、建立学制的依据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学制的建立,必须考虑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科学技术发展状况,要与它们的要求相适应。如普及义务教育制度,主要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科学技术发展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学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反映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并为一定的统治阶级服务。特别是学制中关于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学制年限、入学条件等受统治阶级的有关方针、政策的制约,反映统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
(三)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因此,在制定学制时,如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与衔接,都必须考虑他们的智力和体力发展水平。再如小学入学年龄,许多国家都规定为5~6岁,就是因为儿童到了5~6岁时,大脑的发育已经成熟,能够适应系统学习的需要。正是由于学制受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所以不同国家在学制的很多方面是一致的,如入学年龄,大、中、小学阶段的划分等。
(四)人口发展状况
教育事业的规模、教育结构的调整、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教育经费的投入等,与人口问题都是分不开的。如人口的分布、人口的增长率以及人口的年龄结构等,都对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改革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五)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学制的建立还必须吸取本国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每个国家的学制都有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建立新学制时,既不能脱离本国学制的历史沿革,也不能忽视吸收其他国家学制改革的有益经验。
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一)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
1.1902年的“壬寅学制”(未实行)
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的《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为壬寅年,故这个学制亦称“壬寅学制”。“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虽然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
2.1903年的“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颁布执行,又称“癸卯学制”。该学制分为三段五级:第一段初等教育,分初等小学堂(5年)和高等小学堂(4年)两级;第二段中等教育,中学堂5年;第三段高等教育,分为高等学堂(大学预科3年)和大学堂(3~4年)。7岁入学,到28岁毕业,年限很长。
“癸卯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该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另外,还规定不许男女同校,轻视女子教育,体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点。
3.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对旧学制进行修订,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明令废除在受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在法律上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该学制还缩短了3年普通教育。“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