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如何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及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运用现代化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教学论,结合实际情况对幼儿集体或个别地进行科学的、适时的、适度的心理辅导。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
1.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
2.能与父母、教师、小朋友表达、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4.做事有信心和有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惧怕失败和挫折。
5.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6.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
7.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平等合作、乐意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8.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9.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解决。
10.能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劝导,不任性。
二、保育工作与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护理与心理健康
1.提供适宜的刺激
心理活动的器官是大脑,大脑的发育需要丰富而适宜的刺激。清洁护理所带来的舒适、护理过程中成人与婴幼儿肌肤的接触、婴幼儿耳边的喃喃细语,都是有益的刺激,使婴幼儿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2.使婴幼儿的生活有规律
人体是一个有节律的王国,人体内的节律一旦形成,则会使人的生活起居有常,饮食有规律。保育工作是按照一定的生活Fl程进行的,生活日程天天如此,婴幼儿日久就会形成习惯。生活规律是健康的保证。
(二)避免对婴幼儿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1.注意说话的口气
口气是一种言语表情,是反映情绪和态度的一面镜子,口气生硬、冷漠,容易使孩子形成或胆小懦弱或抗逆悖理等不良性格。商量的、温和的口气容易使孩子开朗、开心。
2.慎用吓唬
吓唬会使幼儿产生恐惧心理,导致他们胆小,有时还会出现口吃、遗尿、夜惊等心理障碍。